人生倒计时
-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
- 这周已经过去天
- 本月已经过去天
-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
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司马迁的一生经历
- 2、司马迁是什么时代的人
- 3、司马迁的困惑
- 4、你怎么评价司马迁这个人物的
- 5、司马迁是什么样的人?
- 6、司马迁的简介要详细一点的
司马迁的一生经历
司马迁,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史官,虽无权无势,却以非凡的毅力撰写了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宏伟巨著——《史记》。这部著作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,而且至今仍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。司马迁因得罪了汉武帝,被关进了监狱。在狱中,他遭受了酷吏杜周的严刑审讯,经历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。
西汉景、武年间,司马迁生于黄河龙门的一个家庭,司马迁10岁开始读古书,20岁那年,司马迁从长安出发,到各地游历。35岁那年,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,父亲司马谈死后,公元前108年(元封三年),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。
司马迁从元封三年(公元前108年)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、整理史料,准备写作,到太始四年(公元前93年)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,共经过十六年。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、艰苦的劳动,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,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。
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如下:早年求学与漫游 司马迁字子长,是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。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和董仲舒,这两位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,对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司马迁早年的人生经历如下:出生背景:司马迁出生于西汉景、武年间的一个小康之家,位于黄河龙门。其祖父司马喜因用四千石栗米换取爵位,使得全家得以免于徭役。早年教育: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,习字读书,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,如《尚书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等。
司马迁的精神世界经历了巨大的震撼和折磨。他感到肠一日而九回,居则忽忽若有所亡,出则不知所往,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几乎将他击垮。然而,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挣扎和思考后,司马迁逐渐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和动力。他决心以史家的身份,通过撰写《史记》来传承历史、弘扬正义,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司马迁是什么时代的人
1、司马迁(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二月初九/前135年―前90年/前86年),字子场,左冯翊夏阳(今陕西韩城)人。中国古代著名史家和文学家。西汉武帝时期人。又被后世称为史迁、太史公。
2、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人。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、散文家,司马谈之子,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,后任中书令。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,被后世尊称为史迁、太史公、历史之父。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、董仲舒,漫游各地,了解风俗,采集传闻。初任郎中,奉使西南。
3、司马光(1019年-1086年)是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;司马迁(公元前145年-公元前90年)是西汉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;司马昭(211年-265年)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,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。所以出生最早的是司马迁,其次是司马昭,最后是司马光。
4、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人。司马迁(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~约公元前86年),字子长,西汉夏阳(今陕西韩城)人,另说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。他出身于史学世家,家族祖先曾是周代的史官。
司马迁的困惑
司马迁的困惑主要在于对“善恶终有报”这一传统观念的质疑。司马迁的困惑起源于对伯夷与叔齐命运的深刻反思。伯夷与叔齐,作为孤竹国的两位王子,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和谦让的精神,拒绝了王位,选择了清贫与道义。他们投靠西伯侯姬昌,却在姬昌去世后,对周武王伐纣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反对。
然而,当现实得失与精神价值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时,就会出现对价值的怀疑,这就是“司马迁之惑”的根源所在。面对这种困惑,司马迁做出了两个决定。
精神挣扎:在狱中,司马迁反复思考自己的遭遇,质疑自己的忠诚是否得到应有的回报,对自身的命运感到困惑和无奈。李陵事件的后续影响: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,汉武帝信以为真并处死了李陵的家人。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死刑。面临生死抉择:根据汉朝刑法,司马迁可以选择拿五十万钱赎罪或受腐刑。
司马迁在文中表达了对这些现象的困惑和不解。他引用孔子的话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,指出每个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。同时,他也提到孔子对于富贵的态度:如果富贵可以通过正当途径获得,那么即使做卑贱的工作也愿意;如果不可求,则宁愿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和兴趣。
内心的痛苦:世俗之人无法理解他的苦衷,他身负的不仅是身体的残缺,更是内心深处的无尽痛苦。 对建议的困惑:对于任安提出的推贤进士的建议,司马迁感到困惑和无奈,他认为自己的处境已难以接受这样的建议,宁愿选择随波逐流,以求保全自身,直到死亡才能定论是非。
司马迁对此感到困惑。他指出,孔子在整理古之仁圣贤人时,对吴太伯、伯夷等人记载详尽,但对许由、光义的描述却很少提及。孔子评价伯夷、叔齐时称:“伯夷、叔齐,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?”然而,司马迁通过未被收录的《采薇》诗,揭示了伯夷、叔齐的真实处境。
你怎么评价司马迁这个人物的
他是个勇敢正直的人。从《史记》中的《高祖本纪》等文章中可以看出,他能把刘邦的很多恶习写进去,最重要的是他能把他的直接领导人汉武帝刘彻弊处写进去,在封建年代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。人物简介:司马迁(公元前145年-公元前90年),字子长,夏阳(今陕西韩城南)人,一说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。
司马迁是一个用一生的精力、艰苦的劳动,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,拿整个生命来记载历史的伟大人物。司马迁是一个史官,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,他所能作的多半是记录。比起和他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,他可以改变得的东西相当有限,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。
司马迁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、坚韧不拔、仗义直言的历史人物。 才华横溢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,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,创作了被誉为“史家之绝唱”的《史记》。这部史书不仅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,还展现了司马迁深邃的历史见解和文学造诣。
首先从他被处腐刑说起,司马迁之所以被处腐刑是由于他为李陵辩护。俗话说得好,人心隔肚皮。我认为他为李陵辩护就是一个错误。
司马迁是什么样的人?
1、司马迁是一个孝顺,随和,有毅力的人,他说过一句震古烁今的名句:“人固有一死,或轻于鸿毛,或重于泰山,用之所趋异也”。司马迁是子承父业,司马迁的父亲在弥留之际交给了司马迁这个重任,叮嘱司马迁要做太史,完成祖辈们的心愿。而司马迁也依照父亲的愿望做了太史,而且还将编写史书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对待。这样看来,至少能够说明司马迁是个孝顺的人。
2、他是一个忍辱负重修史记,公正明理,不畏权势,博古通今的人。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,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。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,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,秩序井然,再加以视线远,见识高,文字生动,笔力洗炼,感情充沛,信手写来,莫不词气纵横,形象明快,使人“惊呼击节,不自知其所以然”。
3、总体来说是个公正的人,是个坚毅的人,但有些方面给人嫌疑,对待给自己宫钉的皇帝给予大胆的批判,并不能说明这个人真的公正,也许有个人的苦衷吧,换做是你,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公正。他的公正也就是后人从这一点上看出来的。后面的事就很难说了!毕竟我们没有更有说服力的证据。
4、司马迁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、坚韧不拔、仗义直言的历史人物。 才华横溢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,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,创作了被誉为“史家之绝唱”的《史记》。这部史书不仅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,还展现了司马迁深邃的历史见解和文学造诣。
5、司马迁(前135 ~ 前87) 字子长,夏阳(今陕西韩城)人。他生于史官世家,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,掌管文史星卜。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,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。司马谈博学,精通天文、《易》学和黄老之学。司马迁十岁起诵读「古文」,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。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。
6、司马迁撰写史记,态度严谨认真,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。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,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,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。公正,可靠,不空讲好话,不隐瞒坏事,态度科学,记录详实。
司马迁的简介要详细一点的
1、司马迁,生于公元前145年,卒于公元前87年,字子长,是西汉时期的夏阳人,现今的陕西韩城人。司马迁他是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,其一生在史学和文学领域均取得司马迁了卓越的成就。生平背景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学世家,其父司马谈是西汉的太史令,对史学有着深厚的造诣。
2、司马迁写的《太史公书》--后人称作《史记》,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,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。2000多年来,赞叹它、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,证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。
3、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。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:生平信息:生于公元前145年,卒于公元前87年,字子长,夏阳人。史学成就:司马迁著有《史记》,又称《太史公记》。
4、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。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:生平信息: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,卒于公元前87年,字子长,是西汉夏阳人,今陕西韩城人。史学成就:他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撰写了《史记》,这部史书又称《太史公记》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。